常態分班與能力分班

子的「因材施教」是對門徒的個人特性,實施不同的教導,而不是像現代學校所專門教授的知識學問,再說孔子和門徒的關係也比現代師生關係來的密切,沒有下課和老師說再見的問題,也沒有三年時間一到就畢業的問題,孔子的門徒是長期跟隨學習的,更沒有升學的問題存在。所以,孔子不需要因為主張因材施教而能力分班。可是現代的學校能夠不因為因材施教而有能力分班嗎?現代的教育條件能夠和孔子那個時代相提並論嗎?孔子如果知道現代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他會不贊成能力分班嗎?

常態編班真的可以改善因為能力分班,所造成的不良現象嗎?雖然常態編班要求將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編成一班,可以照顧到程度差的學生,程度差的學生也不會被貼上標籤,程度好的學生不會有太多的學習壓力,老師的教學可以正常化。常態編班就沒有能力分班,老師就不會因為要教後段班而產生不滿。可是常態編班真的有那麼理想?真正落實會有那麼好嗎?問題就因常態編班迎刃而解?

程度差的學生就算在常態編班,也未必會被老師照顧到!當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都已經達到老師的教學進度,可是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還學不會,老師真的會等到全班所有學生都學會之後,再進入下一個教學進度嗎?為了不耽誤到教學進度,老師一定會放棄那少部分程度差的學生。而程度好的學生他們會有耐心等待程度差的同學趕上他們的學習進度嗎?程度差的學生就不會在班級內部被貼上標籤?程度差的學生會不會因為自卑,故意妨礙、欺負程度好的學生?或是功課好的學生會不會排擠功課差的學生?功課好的學生在常態編班之下就會沒有課業壓力?難道班上排名前段的同學之間,不會彼此競爭嗎?

如果常態編班那麼好,為何會有私立明星國中的存在?私立明星國中標榜升學率,高升學率就是意味著能力分班。如果教學正常化,為何會有補習班的存在?學生為什麼要去補習?又為何常態編班的口號喊了十幾年,學生升學要選擇明星高中?而不是選擇排名在中間的學校?這反映了人性,人都是要在競爭中獲勝,以證明自己的優越和尋找跟自己差不多條件的同儕。家長會教自己的小孩和功課不好的學生交朋友嗎?一定會要小孩見賢思齊。研究能力分班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可是有沒有人研究過,常態分班的制度下,功課好和功課差的學生們,他們的人際關係和彼此的互動如何?

為了落實教育平等的理念而強迫常態分班,對於想要能力分班的學生或是家長,是否公平呢?就算真的落實常態分班,是否可以忽視補習班林立的事實現象?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都會有的願望。除非臺灣社會的大部分家長都能夠像西方社會的家長一樣,讓小孩有自由升學的自由,學校就無那麼大的升學壓力,常態分班的優點才可能真正落實。可是,在這麼競爭的臺灣社會是不可能不重視升學的。

依照學生的程度進行能力分班,才能夠符合「因材施教」,不同程度的學生用不同難易的教材,程度差的學生分在同一班就不用擔心跟不上教學進度,也因為使用符合自己程度的教材,學習信心會慢慢的增加,因為課本的內容都會。如果老師因為教後段班而放棄學生,那就是那個老師不具有當老師的資格,把學生由不會教到會,本來就是老師的職責。嚴格要求、監督後段班老師的教學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臺灣的教育亂象,豈是常態分班就能改變的,能力分班也不是造成學生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誰不知道家長是學生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誰不想出人頭地?從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進入好的學校就讀。如果家長不希望小孩變的更好,「孟母三遷」也就不會流傳千古。教育部怎麼不痛罵那些愛讓小孩補習的家長呢?愛讓小孩補習的家長她們的觀念一天不改,也只會抹煞教育政策的良好立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