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08的文章

九把刀的作品被抄襲?

九 把刀與某高中生之間的作品抄襲爭議,可說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互不相讓。前者表示不訴諸司法途徑,只要對方道歉、認錯即可;後者認為前者財大氣粗招惹不起,雙方沒有交集。而比賽評審經由比較兩者作品後,一致認定該篇作品沒有抄襲九把刀的小說,維持得獎的決定。 我看報紙所附的文章段落比較表格後,就所附的段落來看,覺得沒有抄襲的問題,兩者的用字遣詞皆有明顯差異,只能說概念、題材相似罷了。如果九把刀認為故事題材不能共用,或是有違反著作權相關法律規定,就應該理直氣壯地控告對方抄襲、剽竊,讓司法判決有無抄襲,私下謀求解決看似九把刀寬宏大度,實則隱含上對下的霸權味道,為何要在未審先判下,他要低姿態的尋求你的原諒? 九把刀進一步訴諸網路的輿論力量,以獲得廣大支持者的認同意見,造成批判對方的輿論壓力。不過九把刀可能沒有明確說明對方是模仿他作品的概念,還是抄襲他的作品內容,支持者可能會在資訊不對稱的情形下,發生判斷錯誤、被誤導的可能狀況,自然無法作出合宜的評斷,只能「一面倒」的支持九把刀的「弱勢」處境。為何不交由專業人士,或是司法途徑解決這起爭端,而要尋求「廣大民意」的支持模糊焦點? 這可能是另類手法的炒作知名度,經由媒體批露,再由網路炒熱、延燒這起新聞事件,並且跳脫司法解決的最佳辦法,導致「不專業」的批判意見蔓延,嗅的出炒作議題的味道。 市面上以三國時代為題材的漫畫書有好幾種,也沒有人說那些漫畫互相「抄襲」,顯見人的評判標準隨著認知的不同而有差異。九把刀或許可以採取雙贏的辦法來解決這次事件的爭議,明白表示對方的創作是採用他的概念,請對方發表創作的動機,以哪些作品為構思的來源,並感謝九把刀的作品讓他完成創作,相信對於雙方會是相輔相成的美好結局,對於九把刀的形象更是有加分的作用。 或許是文化差異吧?之前新聞報導丹.布朗的小說抄襲,認為作品被抄襲的作者提出控告,沒有像九把刀一樣要求對方道歉,經由法院的判決聲明可以還給被告清白,閱聽大眾也能夠由法院判決得知控告不成立的論點在哪,而不是雙方私下隔空喊話,搞得人仰馬翻卻始終不曉得到底誰對誰錯。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九把刀應該採取法律途徑,才不會被對方認為以大欺小,也對臺灣社會有一個正面的示範效果。

臺中市的米老鼠燈會吸引逾五百萬人次

臺 中市的米老鼠燈會吸引逾五百萬人次,市長胡志強沾沾自喜認為可愛的卡通人物是成功的關鍵,並強調可觀的人潮製造數十億元的商機。但是亮麗的數字背後可能隱藏多少的負面訊息呢?例如:這幾天總共消耗多少能源、產生多少二氧化碳和製造多少人為垃圾,以及用米老鼠當主題燈到底有沒有本土文化特色?和桃園的好神燈會相比,當然是不存在本土文化特色。 米老鼠不妨當作吸引人潮的手段,人潮源源不絕是最終的目的,那麼燈會的主題燈是不是「本土製造」、有沒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與內涵就不是那麼重要了。人潮帶來錢潮,能夠為商人帶來多大的商機才是市政府所關注的焦點,參觀人數和賺多少錢才是燈會舉辦成功的指標數字,也難怪臺中市政府總是用外國的卡通腳色來扮演燈會主角。 米老鼠作為一種形式的話,那麼燈會的主題燈是不是自身文化產物就不是重點,因為花燈的樣式是無限多種的,自然不必拘泥於傳統文化的題材,只要能帶給賞燈、遊覽的民眾視覺上的享受,就達到燈會活動舉辦的意義,一些比較不討喜的話題就隱而不表吧,畢竟這是一年一度的節慶活動,一般民眾無須接收這些「負面」資訊。 然而燈會要靠外國的卡通腳色才能吸引龐大的人潮,這樣的行銷策略到底算不算是成功的?如果要和其它縣市的燈會作區隔,同中求異就是不得不為的手段了。特色是吸引民眾到場參觀的最主要因素,沒有特色自然無法獲得眾人的目光,有誰會想參與了無新意的燈會呢?因此,政府單位無不卯足全力、挖空心思想把燈會辦好,絢爛的煙火成為基本配備、流動商販的陣容可以滿足民眾的五臟廟、造型可愛的小提燈讓民眾不虛此行,而滿地的垃圾讓清潔隊體認到臺灣同胞不拘小節的可愛民族風格。 桃園的好神燈會吸引約四十萬人次的遊覽人數,以民間信仰的神明和伯公,以及傳統文化題材為主軸,看似老掉牙的燈會內容,其實讓地方文化能藉此機會行銷,在地民眾和外來客也能更了解桃園縣的民間文化的特色和歷史。而學生製作的花燈競賽使年輕一代參與元宵燈節,不只是單純的觀看燈會的花燈展,傳統文化的內化就是透過親身參與而發揮作用。 很納悶的一點是,強調參觀人次的意義在哪?人數越多表示越成功?那麼臺中燈會要比桃園的好神燈會成功許多?人對於新奇、特殊的人事物總是非常好奇和嚮往,到底對於觀看者的實質有無幫助就見仁見智了,或許這也是主辦單位只能從表象的數據來衡量活動的成功與否,其內在效應或影響則不是他們考量的重點,只要能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和人數就好。如果明年臺

今年的春節有點不一樣

圖片
今 年鼠年的陰曆春節一半時間不是在家裡度過,除夕、初一到初二傍晚前都是在家,初二晚上則不得不回到臺北市「盡義務」,如此的情況卻也覺得可以容忍,因為這不是第一次春節期間不在家。有一年的春節為了賺點小錢,初一一早就搭火車到臺中市,在寒冷的室外廣場顧遊戲器材;晚上回到冷清的東海別墅的租屋處。 那年的那個臨時工作,雖然賺到春節的加倍工資,卻過得很孤單寂寥,晚上的寢室只有一個人躲在被窩隔絕寒氣逼人的夜晚;白天一大早又匆匆出門,騎機車到豐樂公園。數千元的工資到手後,便到「全國挺貴的電子」專賣店買松下的隨身聽,而那個奢侈品的使用率沒有當初自我想像的那麼頻繁。犧牲春節只為了滿足一時的物質欲望真是划不來,典型的因小失大的案例。 今年的春節我很慶幸除夕、初一是在家度過,而且家人還特別向鄰居購買幾道年菜,過年前看報紙提到佛跳牆會造成消化不良,就有點擔心鄰居賣的佛跳牆,結果在盛了第一碗佛跳牆後,消化不良的疑慮立刻拋諸腦後;其它四道年菜也是很好吃,餐桌上多點平時不會刻意準備的菜色,讓過年食的方面有不同的感受。有鄰居從事辦桌的事業對鄰居來說還滿方便的,無須擔心便利商店的預購年菜不新鮮和走味,也讓鄰居有錢賺,另一種方式的敦親睦鄰。 還好不用為了某個人要發加菜金,被迫在雨中罰站數小時。沒放到假的人就會自我安慰,後放假就不用辛苦幫家裡大掃除,而且還有人很幸運抽到獎品,不過這沒什麼好羨慕的,我寧願放假在家也不要留在那個地方抽獎。畢竟有些事情不是獎品就能取代的,再說我也認為和那些人一起迎接鼠年還滿煞風景,就算已經彼此大眼瞪小眼二個多月。 初二晚上回到那「熟悉」的地方,心情其實不會太壞,有不少人也是被迫不能轉屋,在有人「作伴」的情況下,寒冷潮濕的陰雨天便覺得不那麼難以忍受,反正辛苦五天又可以放假,這五天每天罰站八小時反而造成時間流逝快的錯覺。無法出席初三的「轉妹家」算是獲得一個喘息的機會,雖然一年只有一次的轉妹家,能少吃一次親戚的請人客飯局,多少有逃避客套寒喧打探近況的無聊場面的畏縮心態。 初五那天利用空餘時間把賀年明信片寫完,明信片投入郵筒後,還滿擔心郵筒裡面有雨水聚積弄濕明信片,看到郵差打開郵筒取走信件,看見信件沒有水滴落下才稍稍放下心裡的擔憂。十張明信片的賀詞都大同小異,深覺自己實在是詞窮,沒有感性的功夫,寫的彆扭、捉襟見肘希望收信的各位能不嫌棄。 最後祝大家新的一年,有新氣象,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