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的米老鼠燈會吸引逾五百萬人次

中市的米老鼠燈會吸引逾五百萬人次,市長胡志強沾沾自喜認為可愛的卡通人物是成功的關鍵,並強調可觀的人潮製造數十億元的商機。但是亮麗的數字背後可能隱藏多少的負面訊息呢?例如:這幾天總共消耗多少能源、產生多少二氧化碳和製造多少人為垃圾,以及用米老鼠當主題燈到底有沒有本土文化特色?和桃園的好神燈會相比,當然是不存在本土文化特色。

米老鼠不妨當作吸引人潮的手段,人潮源源不絕是最終的目的,那麼燈會的主題燈是不是「本土製造」、有沒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與內涵就不是那麼重要了。人潮帶來錢潮,能夠為商人帶來多大的商機才是市政府所關注的焦點,參觀人數和賺多少錢才是燈會舉辦成功的指標數字,也難怪臺中市政府總是用外國的卡通腳色來扮演燈會主角。

米老鼠作為一種形式的話,那麼燈會的主題燈是不是自身文化產物就不是重點,因為花燈的樣式是無限多種的,自然不必拘泥於傳統文化的題材,只要能帶給賞燈、遊覽的民眾視覺上的享受,就達到燈會活動舉辦的意義,一些比較不討喜的話題就隱而不表吧,畢竟這是一年一度的節慶活動,一般民眾無須接收這些「負面」資訊。

然而燈會要靠外國的卡通腳色才能吸引龐大的人潮,這樣的行銷策略到底算不算是成功的?如果要和其它縣市的燈會作區隔,同中求異就是不得不為的手段了。特色是吸引民眾到場參觀的最主要因素,沒有特色自然無法獲得眾人的目光,有誰會想參與了無新意的燈會呢?因此,政府單位無不卯足全力、挖空心思想把燈會辦好,絢爛的煙火成為基本配備、流動商販的陣容可以滿足民眾的五臟廟、造型可愛的小提燈讓民眾不虛此行,而滿地的垃圾讓清潔隊體認到臺灣同胞不拘小節的可愛民族風格。

桃園的好神燈會吸引約四十萬人次的遊覽人數,以民間信仰的神明和伯公,以及傳統文化題材為主軸,看似老掉牙的燈會內容,其實讓地方文化能藉此機會行銷,在地民眾和外來客也能更了解桃園縣的民間文化的特色和歷史。而學生製作的花燈競賽使年輕一代參與元宵燈節,不只是單純的觀看燈會的花燈展,傳統文化的內化就是透過親身參與而發揮作用。

很納悶的一點是,強調參觀人次的意義在哪?人數越多表示越成功?那麼臺中燈會要比桃園的好神燈會成功許多?人對於新奇、特殊的人事物總是非常好奇和嚮往,到底對於觀看者的實質有無幫助就見仁見智了,或許這也是主辦單位只能從表象的數據來衡量活動的成功與否,其內在效應或影響則不是他們考量的重點,只要能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和人數就好。如果明年臺中市的牛年燈會「只」吸引了三百多萬人次,那麼應該評價為失敗還是成功呢?

期望臺中市政府能夠擺脫花錢買外國卡通腳色「充場面」的現狀,政府實在需要克服撿現成的投機心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