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跳過第四臺新聞頻道

兵期間經歷立法委員和總統選舉,總統選舉結果揭曉後,電視新聞媒體開始造神運動,疲勞轟炸觀眾有關馬英九、周美青的處世風格,神化、美化馬英九我是沒意見,因為當選總統就是公眾人物,被消費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像神經病、痴漢似的每天跟拍不是政客的周美青撘公車上下班,就讓我非常厭煩。

周美青撘公車無端吸引拜金新聞媒體,遭受波及的是默默無名的乘客,指責焦點卻淪為是周美青惹的禍!罪魁禍首是跟拍記者吧,怎麼會是周美青呢?同車乘客怎麼不叫記者滾下車去?結果周美青還要替第四臺的新聞媒體向民眾道歉,這已經是非不分了,也迫使他要搭乘專車上下班,一個不一樣的典範輕易被拜金新聞媒體給毀滅。

「觀眾有知的權利」,這句話是新聞媒體的尚方寶劍,拋出這句話就能去強暴個人隱私、非公眾人物的生活空間,以及播出極端垃圾的小道消息,像是藝人的緋聞、藝人家屬的消息,這些垃圾訊息我根本就不想浪費時間、電費和報費知道,為何新聞媒體每天報導?難道我不是觀眾嗎?為何侵犯我有不想知道垃圾訊息的權利?

聯合報影視、體育版的報導內容,不外乎裝熟和垃圾性質的緋聞。我又不是藝人、運動員的崇拜者,卻要被迫看到記者寫出藝人、運動員的暱稱,感覺就好噁心!聯合報有調查過那些人的崇拜者佔訂報戶的比率有多少?假設比率很低,記者不就是強迫其他訂戶起雞皮疙瘩?那我可以要求取消影視、體育版的版面或退還一部分的報費嗎?我還比較欣賞蘋果日報的木瓜霞專欄,擺明就是消遣、諷刺那些藝人。蘋果日報比較智障的行為就是專拍藝人的走光照片,暗示部分男性閱報者是禽獸,沒有養眼照片他們就不花錢買報紙。

東森新聞極少報導令人不齒的王家新聞,反而都是其它家媒體競相報導,東森新聞明顯違背觀眾有知的權利這句座右銘,也嚴重缺乏新聞媒體的職業道德、良知,和我利益相衝突的事件,就迴避採訪報導裝做沒這回事。這種唯利是圖的新聞媒體有何資格說出「捍衛新聞自由、觀眾有知的權利」這些話?

因為新聞媒體的唯利是圖,公益團體呼籲新聞媒體自律,等於是狗吠火車。部落客自發的不看第四臺新聞的運動是叫好不叫座。雖然觀眾也要為此負點責任,例如蘋果日報以民眾的喜好為導向,清涼養眼照片、聳動標題和腥羶色的家庭版,絕對不適合有小孩的家庭訂閱。由於民眾喜歡看自然就反應在銷售量,走良心路線的話,蘋果日報一定不可能竄起。但是,新聞報導的最終權力是在新聞媒體的手上,除非有極大的壓力影響媒體高層,民眾的反省呼籲是無法改變新聞媒體的。

我承認很喜歡看陳幸妤潑婦罵街訐譙新聞記者和情緒崩潰的畫面,這樣會很下流嗎?還是有點太超過了?而當他無所顧忌的痛罵記者時,被罵的這些人自尊心還剩多少?也只有這些賺皮肉錢的新聞媒體業者自己心裡有數。

留言

  1. 「我還比較欣賞蘋果日報的木瓜霞專欄,擺明就是消遣、諷刺那些藝人。蘋果日報比較智障的行為就是專拍藝人的走光照片,暗示部分男性閱報者是禽獸,沒有養眼照片他們就不花錢買報紙。」

    其實有些事情只是兩面刃,看你怎麼看而已。以一個追逐明星、崇拜球員的讀者而言,木瓜霞的專欄反倒顯得酸溜溜,許多芝麻小事也被無端放大,站在正常媒體的角度而言也稍嫌過份。

    只是,如果新聞報導真如天下太平,就像二三十年傳統報紙那樣嚴謹,是不是又變成打壓,違反多元思想的現代主流?

    比起東森,現在的 TTVBS是我比較喜歡的。最起碼每週日早上都會有「新聞檢討由我做起」這個節目,探討一週以來的媒體亂象。不論成效,總是比其他台啥都沒做得好。

    而且現在新聞不客氣的替自家節目拉抬實在太過誇張,置入性行銷已經到了毫不遮掩的地步,每天都在「某某偶像劇」進展如何、「某某歌唱節目」誰被淘汰,天啊!更誇張的是還打上「獨家」,實在令人難以領教。

    回覆刪除
  2. 補充一下,蘋果日報和第四臺都是在軍中看的;家裡都沒有這二樣資訊來源。所以只要忍受聯合報的某些立場。有時候少些資訊來源反而比較愉快。

    回覆刪除
  3. 台灣的媒體真的是很超過。
    例如上次的毒奶粉事件,「一件不政治的事情,一被某些媒體政治化後,就可以越來越誇張。」

    媒體總是喜歡把小是炒作得很厲害,製造民眾恐慌。

    說到此話題,其實我不擔心毒奶粉,咖啡、奶茶照喝阿,那麼一點點根本沒有危害,而且也是無法避免的。某些人要求政府應該規定"完全"都沒有三聚氰胺,那真是可憐的笨蛋才有的思維,建議他們回去重修國中化學。

    深藍學生論壇(非關政治)的建中版有討論過,其中的Zhe就是我。

    黃企鵝

    回覆刪除
  4. 新聞切割成一連串
    聳人聽聞的片段....
    設計成輕薄短小
    讓人容易吸收的資訊
    通常也都是錯誤的資訊!!~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