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時期參加的社團

國小三年級的社團活動是以班為單位,每個班的班導師各負責一項活動,現在的我只記得有唐詩班與說鬼故事班而已,而其它沒選擇過的活動,則被我忘得一乾二淨啦。當初會選擇唐詩班可能是考慮其靜態性質,坐在椅子上很舒適,那時大概沒想到要靠背唐詩改變氣質吧?三下的時候,打算留在原班參加社團活動(擔心放在抽屜的物品,會被其它班級的學生偷走),沒料到人算不如天算,選擇分配那日我居然生病無法到校。隔週上課才經由同學的嘴裡得知,無法留在原班。唉,居然要再度參加唐詩班。
三年級的男班導師的「第一專長」擅於說鬼故事,收買學生的最好手段。所以,三年丁班的活動項目就極吸引其它班的學生參加。其實隨著年齡增加,便會發覺那位男老師說鬼故事的技巧與魅力,算是泛泛之輩的功力罷了,只不過是國小三年級時鬼故事涉獵不多所導致。拜讀過司馬中原所寫的鬼怪小說,便會被其小說的精采內容深深吸引住,雖然並非純白話體小說,卻沒造成閱讀上的障礙,反而覺得文筆非常好。精采的社團活動在升上國小四年級後,突然消失的無影無蹤,似乎這吸引人的活動從沒發生過。
國中為了拼升學率,根本沒有社團活動。倒是有家政、工藝與童軍課程。當時總覺得別班上的家政、工藝課的作品比較有趣,反倒是自己班做的家政、工藝課作品單調乏味,勉為其難完成;童軍課的上課內容則貧乏無趣,有時還會被借用來考試。我記得有一次工藝課的作品,需要使用一支電熱棒燒熔電路板上的金屬圓點,平時關係不怎麼熱絡的同班同學,突然一付跟我稱兄道弟、和氣起來地向我借工具使用,讓我有一種人緣變好的錯誤認知。深深體會人不管年紀多輕,為了自身利益會變得非常虛偽。
輕鬆考上省立高中後,高一參加的社團是象棋社,該社就只是單純與人下象棋,沒有指導老師交你如何下象棋,只能憑實力和人捉對廝殺。高二之後馬上換社團,參加客家社之前,還特別考慮加入客家社的意義,想說自己是客家人參加客家社會不會多此一舉?但是臺灣的大學不是都有設中文系嗎?那麼客家人參加客家社就不用擔心多此一舉。高二那時參加的客家社是一位學姊負責,將手語和客家歌結合在一起,偶而會有好食的客家菜包。當時最大的收獲是,居然有客家專輯耶!打破我原先認為客家話沒有客家專輯的認知,也開啟我購買客家專輯的第一步。殺出國語、閩南語唱片包圍的窘境。高三後,由於客家社的經營出現問題,參加的人數減少,後來就倒社了。
很神奇分發到東海大學,剛開始有參加跆拳道社,花了一千二百元訂做跆拳道服,卻只參加一個學期的活動就不去了。我還真是浪費錢啊!那件跆拳道服被我束之高閣。那時的跆拳道社裡有幾個日文系女性,她們的言行舉止讓我覺得非常做作,不知道在向誰爭寵?後來的指導教練嘴巴不乾淨(愛開黃腔)。乾脆索性不繼續參加(懶得繳納八百元社費,也不想花錢升段數)。當時的跆拳道社和空手道社相比之下,空手道社顯得更虛偽好笑,大概是社團的風氣吧?國術社和太極拳社由於時間安排的緣故,沒辦法參加。
我想參加社團最重要的是能夠開眼界,感觸最深的就是高中時期的客家社,當時到現在買了超過廿片的客家唱片。其它性質的社團對我來說就可有可無了,一點都不重要。
我喜欢历史幽灵
回覆刪除I like histories of ghost
Nice photto!!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