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家族家聚開始沒落

國八十八年的暑假接到大學學姊的電話,詢問要不要參加北區迎新,告知迎新時間和地點。那時心裡不太想從中壢跑到臺北參加這種活動,礙於暑假真的沒事做,便前去參加這裝熟的活動。我的家族學長姐都是南部人,因此他們都沒有出現,都是苗栗以北的人參加。

大二的家族學長姐會辦家聚,大家聚是一到四年級都會參加,甚至包括研究所的;小家聚則只有一、二年級,家聚都是大二請大一吃飯。到了下學期,則要辦畢業家聚,會聯絡已經畢業的家族學長姐回來聚餐,大一到大三要請大四,也有禮物送給大四,人越多要負擔的金額就越少,人多也熱鬧。不過辦過畢業家聚後,還是會有被剝一層皮的感覺。

當小大一真的蠻輕鬆的,只要等學長姐通知你家聚日期就行,沒機車學長姐也會幫你想辦法。升上大二才面臨辦家聚的辛苦,要去找吃飯的地方,要聯絡家族成員敲定大家都方便的日期,也會擔心有人會不想參加。家聚熱鬧的情景在小我兩屆的學弟妹開始辦家聚後,出現大家方便聚餐的時間無法確定,有時候會發生「流產」情況,雖然可以省下一筆開銷,在心情上還是會覺得沒聚餐滿可惜的。

這一屆的大二辦家聚辦的力不從心,原本有三個人,一個轉學考考回北部的學校;一個是轉到功課繁忙的系;剩下一位在「孤軍奮戰」。當只有一個人要找吃飯場所、要聯絡其他人時,怠惰的情緒就會出現,轉學的人就不提了,轉系的人應該要適時的幫忙分擔,因為又不是每個星期都要辦家聚,或許功課真的很繁忙,也要顧慮另一個學友會不會忙不過來才是。而其他人似乎都太「個人主義」,事情忙到吃飯時間很難挪出。連大四學妹幫忙聯絡後,都拋出一句辦大家聚好累的話,我這個還在學校的老人也不好意思說,再聯絡看看吧!

跟我同屆的同學有些人的名聲毀在這個家族制度,有同學則因太慳吝和外加吃相難看,被大一學妹列為拒絕往來戶,拒絕他出現在往後的家聚聚餐,這個家族原本人數就少,被這個形象問題搞的更加冷清,而那位同學在大三轉學考回北部學校,這樣也好換個新環境重新做人。有同學則忘記非禮勿視的古訓,被學妹認為其心可議,也是盡量和他們學長保持距離,順便幫他宣傳此一「事蹟」,讓其他女性同胞能加以防備。家聚其實是訓練自己與人進退應對的好場合,名聲在家聚弄臭了,會在大學生涯臭四年。

其實這種學長姐帶學弟妹的家族制度說好聽些,是讓大一學生加快熟悉這個環境,提供一些修課經驗(提供考古題、講義),分享江湖傳聞讓學弟妹能趨吉避凶;說難聽些家族制度不過是一群陌生人在裝熟罷了,為什麼大二要請大一吃飯?為什麼要送大四畢業禮物?為什麼不先詢問加入家族的意願,而聽口令通通有?有些人真的很熱衷參與;有些人真的是冷漠以對。

大我一屆轉學考考進來的學長,他就很熱心參與這個家族聚餐,也砸錢到添興窯幫每個人訂購一組陶杯對杯,還幫未來幾屆的學弟妹預留定做陶杯的錢。會這麼做是想讓家族成員抽空到南投集集一日遊,順便拿陶杯。然而到最後是我一個人騎著機車從東海大學這邊騎到南投的集集(那邊有戰車基地)。這有熱臉貼冷屁股的味道在。後面幾屆的學弟妹也無心到南投拿陶杯了。

雖然在學校要邁向第八年,也無法倚老賣老教訓學弟妹怎麼不盡心參加家聚,只能希望他們有空就辦家聚。這種靠情感交流和附帶一些利益的家族制度,要靠人時時在身後耳提面命是非常乏味,而淪落到只是為了拿畢業禮物,或是參加的不情不願,那就要思考這種制度的存廢了。

留言

  1. 現在的大學生的確對於這個很頗多怨言,來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想當初我們組的家族還被下屆學弟拆開重新分組,讓我感覺整個心寒。

    不過也有某些學校維持的不錯。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