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學生和影印店的諜對諜

學開學頭幾天總是要開始影印原文書,因為智慧財產權的法律陰影,拿原文書影印的學生必須到熟識的影印店,店家才會答應影印,聰明的店家是店面和作業的場所分開,這樣做也比較安全,牆上張貼的不整本影印原文書只是做做樣子罷了。

以前有的課會用到原文書,沒有絕版一定都會買正版,絕版書必定是影印整本,美國書價真的是昂貴,還好讀的科系不須要購買很多本美國書,不然錢包會大失血。拿到書之後,有辦法的同學會找翻譯本,正體字或是簡體字都找。大一的政治學有翻譯本,大四的國際政治翻譯本隔年才推出,可是課都已經上完了(時機真是不對),其它課程所用到的美國書都拿去整本影印。課程用到的美國書都沒有整本看完,主角卻是翻譯本,那花冤枉錢買美國書做啥?證明臺灣錢;淹腳目?

研究所有的認真教授會開好幾本原文書,修課的人會自動分配範圍翻譯,翻譯品質參差不齊,有看沒有懂,幸好老師還會大略念過內文一遍。好幾本原文書只能囫圇吞棗,匆忙瀏覽一遍。學生真的有學到東西?是很令人懷疑的,難道不會對書的觀點一知半解,甚至曲解作者的理論主張?而且學生把大部份時間花在翻譯英文,對於提升英文程度的幫助不大,也壓縮認真研讀、理解書本內容的時間,搞得好像翻譯研究所似的。

大學老師在準備學期課程的教材,就應該要整理出書本內容的重點,或是尋找替代的中文書。我一直認為老師應該要翻譯上課所用的英文書,而不是在課堂上跳躍式的讀幾段內容,卻要學生花大錢買書,或是不負責任地把書丟給學生,讓學生冒著觸犯法律的風險影印書。新聞報導的角色始終是警察查緝影印店,再追究影印書的學生,老師永遠是清高的局外人,輿論似乎還沒開始譴責這種只用英文書的老師。

教政治思想的老師說過,『二、三十年前的臺灣留美學生影印英文書,美國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臺灣人習慣使用美國書,等到用習慣後再跟臺灣政府談智慧財產權,而臺灣的執法機關竟然幫美國政府抓人。』這是一種軟性的文化侵略,打著使用者付費的正義大旗,要求學生付出大筆費用購買英文書,臺灣的大部分大學老師依舊事不關己地使用英文書上課,無形中成為美國政府的幫兇。

大學生除了消極地翹課,或是只求低分過關外,好像都不會質疑為何上課一定要用英文書,老師都沒有自己融會貫通後的課程內容嗎?只會看著英文書照本宣科的話,那與高中、國中升學掛帥教法的教師有何差異?私立大學的學生花大錢讀大學值得嗎?私立學校除了「鼓勵」老師多發表論文爭取學校排名、教育部的補助款,以及壓榨學生荷包的同時,是否應想辦法鼓勵老師翻譯原文書,或是輔導老師選擇教材要考量學生的經濟條件。

我們也要跳脫上課的教材使用英文書可以提升英文程度的迷思,提升英文程度是要靠學生自身的興趣和需求,學校也能規定每學年都有英文必修課。大學老師不要抱怨學生程度不好,老師也要好好審視自身的講學(不是照課本念書喔)功力,擺脫使用英文書的窘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