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口憲兵學校七


軍營裡遭逢颱風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在成功嶺和龜山憲校有一群人陪伴度過風雨交加的颱風天,這和民國八十八年的九二一大地震的情況不一樣,凌晨被地震震醒(其實根本沒辦法熟睡)心情愉快地和大一室友插科打諢,到路思義教堂旁邊的草地避難,一等白天就鳥獸散搭車轉屋。颱風無法讓軍人放颱風假,就算放假也是哪裡都不能去,待在營區「休息」偷得半日閒就要在心裡偷笑了。

颱風夜在教室看電影,深怕電影會看不完,因為就寢時間是九點五十分,時間一到必須在床上躺平,電影光碟是幹部向其它中隊的幹部借的,假如電影沒看完只能自己在家「想辦法」了。這總比看每個小時都重播的第四臺新聞要好,雖然有好幾家新聞頻道,播出的內容幾乎都大同小異,只能看膩一臺換一臺,想看電影頻道還不行勒!颱風從登陸到離開臺灣需要十幾個小時,沒必要花數小時注意颱風新聞吧!

沉溺在每小時都在重播的颱風新聞,雖然美其名是關心颱風最新動向,實際上是浪費時間,確實也只能待在教室等待光陰流逝。電視新聞畫面每個小時都在上演海岸邊風浪巨大、各地溪水暴漲、土石流、道路坍方,感覺上記者很敬業地在鏡頭前賣力演出,卻覺得他們把民眾當無知者,颱風天本來就會巨浪滔天、風強雨大,塑造颱風威力強大的目的在提醒觀眾待在家裡是明智的?不是本來就應該待在家嗎?

晚上要洗身的時候,洗到一半就無水可用,好險我沒用沐浴乳(不要說我會洗不乾淨),不然整身殘留沐浴乳的泡沫,遇到這種情形分隊長帶大夥到其它棟洗,一群人穿雨衣、手抱盥洗用品、衫服穿越空曠的操場,洗完後還要再面臨狂風大雨的考驗回到隊上,這樣有算洗到嗎?想不到回去之後,又有水可用了。颱風天一大群人沒水用感覺很「驚悚」。

颱風離開臺灣陸地後,我們就要開始打掃環境,把滿地落葉、樹枝、樹幹從連集合場掃除乾淨,會突然慶幸原來人多真的好辦事,沒多久便恢復大致美觀的原貌,假如一、兩人掃會工作很久,所以出動軍隊打掃民宅和周圍環境確實是非常必要的作為。原本幹部說可能會出動救災,但是光是打掃、整理龜山校區就花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動員救災自然流於紙上談兵。還是可以在電視新聞畫面看到其它單位的憲兵出動救災。

莒光園地還特地製作國軍救災的專輯,軍隊動員救災表現出指揮調度的效率,這應該比高裝檢、演習要來的真實。實際救災的人可能會抱怨,和莒光園地的溢美之詞有所出入,但是否定莒光園地對於救災的肯定(雖然它在拯救國軍的形象),無疑否定幫助救災的美意,也是在破壞幫助人的價值觀,當然這是很無形的破壞。國軍救災還滿符合保家衛國的定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