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菜價上揚
颱風一來菜價就上揚,菜價上漲的採訪地區似乎都只訪問臺北市的民眾,接著再訪問外縣市的農民,串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牟利者成為永遠訪問不到的受訪者。我很納悶為何颱風前腳剛走,菜蟲馬上就腳踩進來?菜是全部都被颱風掃光,所以必須立刻漲價?要漲價應該是到貨量嚴重不足才是。
我爸媽有在種菜,颱風讓比較年輕的菜淹死,比較年長的菜反而活下來,雖然還是有青菜可採,數量卻不足。所以菜價上揚不一定都是刻意哄抬,就算不是哄抬菜價,消費者也不一定會向菜農購買相同金額的菜,他們大概會想既然少了菜蟲的作祟,價錢應該要壓低吧,不過要是消費者真能直接向菜農購買,或許會是雙贏的局面。
有時候放假我會到菜園幫忙,每天都要澆水,還要注意瓜果類要開始結果時,就要準備紙袋、塑膠袋罩住要開始變成瓜果部位,這些是我媽講的。除此之外,還要擔心會不會有竊賊到菜園順手牽羊,把辛苦、等待數日到數周的心血偷摘走,偶而會聽到爸媽講親戚種的蔬果被偷摘,不太可能在菜園裝監視器,只能碰運氣抓到偷菜賊,蔬果被偷摘無疑是踐踏種植者的心血,只能無奈地自認倒楣。或許科技更加進步,就能普及昆蟲型的監視器,偷菜賊就能手到擒來。
種菜比起種稻要輕鬆許多,卻沒有輕鬆到會讓我每天要迫不及待到菜園報到,每日都要付出勞力、心思照顧菜園,換算到菜市場的售價不知多少,還好家裡種菜只是自給自足,不用看天食飯和被菜蟲(可能也會有消費者)剝削。站在種植者的角度必定希望有好價錢;在消費者的立場當然希望量多價廉。體會過種菜的經驗後,我的立場有點混亂,有點小尷尬。
其實一兩天沒食綠色蔬菜不會對人體有危害,因此家庭主婦一窩蜂搶購蔬菜的舉動,直接促使商人哄抬青菜售價。果農的損失也很慘重,要等待政府的災害補助,不曉得果農有無投保保險?明明知道天災會造成作物的損失,卻不積極投保相關保險未雨綢繆,事後在新聞畫面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訴損失上百萬元的未來收入。民眾除了購買農產品要多掏錢,還要多負擔國庫的支出,對誰來說都不公平。
在一些部落格看到串聯貼紙要求星巴克要善待農民,這性質和賣菜商人要善待菜農類似,假如真的省略中間人的運作,消費者就能買到便宜或合理售價的農產品?直接開車到產地要負擔油錢、時間,可能買菜要慢慢地貨比三家、殺價,討價還價的行為對於辛苦種菜的農民變成一種不尊重。
不想要荷包大失血,到量販店購買蔬果是不錯的選擇。
颱風天還沒到
回覆刪除菜價就蠢蠢欲動
好像成了這幾年來的模式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