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挖鼻孔!
日前在同班一年的國中同學的「非死不可」留言,自己以為無傷大雅的開玩笑,國中同學即稱呼我國中時期的外號:「鼻屎」。目睹這塵封於記憶深處的不雅外號,便刪除在他的塗鴉牆留言,他也從善如流把他的留言刪除,當然我自此不在他的非死不可留言、按讚,避免自取其辱。但是雙方沒有因此刪除好友,不過後來還是刪除了。
會有鼻屎這個外號,是我咎由自取。國小五、六年級常常當眾挖鼻孔,卻沒有任何同學告誡此行為有礙觀瞻。升上國中一年級之後,是全新的同班同學,我仍然照舊、不以為意地當眾挖鼻孔,挖出來的鼻屎不是亂彈,就是黏在課桌底下。這無人側目的日子到國二就變調了。一位男同學開始注意我的行為,並公告周知與取外號,頓時感覺到眾人的目光聚集在我的雙手,挖鼻孔變得不隨心所欲了。
然而仔細觀察其他同學的反應,發現三分之二或是四分之三的人很厚道,根本就懶得理我到底有沒有挖鼻屎,只要不是在他們面前,或是用小指頭去碰他們,這三分之二的同學才懶得關注這議題,頂多開開小玩笑罷了;而剩下的同學則是和我劃清界線,與我的小指頭、課桌保持安全距離,喊我鼻屎,讓我牢記在心他們對我的「關愛」,迫使我改掉這不衛生的壞習慣。
國三能力分班,新同學也跟著稱呼我鼻屎,〈分到升學班不代表個性會比較善良〉,真的非常「感謝」那位幫我取外號的同學和他的狐群狗黨替我向新同學打開知名度,產生他們沒目睹過的刻板印象,雖然他們並未參與我的過往。升上高中就跟這個不雅外號說再見啦,沒有人知道我的過去、底細,國中時期遭遇的言語暴力、尖酸刻薄,讓我在新環境裡以乾淨的小指頭示人。人真的有適應環境的進化能力,或者說是聰明的自保能力,為了擺脫某些人的言語暴力,無形中被迫參與他們的遊戲規則。
多年未見的外號赫然出現,心情卻非他鄉遇故知的溫馨,而是狹路相逢的不舒服。這也讓我警覺要是將來在國小、國中或是大學同學會,向點頭之交的同學打招呼,必須避免叫對方在學生時期的外號,免得對方賞我衛生眼。客套、公式化的問候是最安全的自保守則。另一方面,自我形象的塑造與維持不可或缺,沒有帥氣的面貌,乾淨舒服的服裝儀容、得體合宜的言行舉止,就是和帥哥美女一較高下的不二法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