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沒有你之電影心得

電影海報
能沒有你這部國片,講述一個單親家庭的社會寫實事件,影片裡的未婚男子為了申辦女兒的戶籍,礙於法律規定的緣故,造成父女倆南北奔波尋求立法委員幫助,最後在臺北市的某座天橋抱著女兒向政府、社會大眾抗議,導致政府機關剝奪他行使親權之權利。

電影出現客家話是最令我感到驚奇的亮點,上網搜尋資料發現戴立忍導演的母親係客家人;連劇情角色也是設定為從六堆鄉下到高雄市打拼的客家人。不會為了市場考量,在劇情對白放棄使用客家話,觀眾在導演知名度、劇情題材的因素,欣賞觀看這部電影,讓客語的呈現以很自然而然的姿態進入觀眾的耳裡,不會有放肆的人不禮貌地高喊聽不懂客家話的煞風景場面。

中華民國政府總是以成本考量的角度,對待這個國家的國民,除了公務員體系、民意代表與財團之外,任何人都難逃這些「菁英分子」成本考量的犧牲,或忽視。從男主角出賣勞力謀生,專幹低階技術的零工情形來看,他似乎沒有管道接觸政府提供的任何職業訓練資訊,好讓自己慢慢提升就業競爭力;或許他懶得花費多餘的時間成本去接受職業訓練?這可能是身處社會就業市場最低層的通病之一。 

到戶政機關申請妹仔的戶籍,公務員以法律規定告知,男主角卻跳脫法律規定的限制,直接以最本能的思維,質疑法律規定血緣關係的不合理。本人的疑惑是為何該公務員不幫忙聯繫妹仔之生母?公務員的怠惰不作為係怕違反法律規定?還是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假使該公務員有幫忙聯絡妹仔生母,應該不會引發未來主角到臺北市抗議的事件。 

或許有人會質疑,戶政機關行文至妹仔生母住處,會引起家庭糾紛,難道妹仔父親親自拜訪就不會引發家庭糾紛?公務員的不作為,導致主角陷入無法解決問題的困境,茫茫人海要上哪找對婚姻不忠誠的「福佬媽」呢?有同理心的人應該會不滿意公務員的處理方式,造成主角耗費許多成本南北奔波,以及後續政府機關的介入處理所產生的後遺症。 

妹仔交由寄養家庭扶養,最後卻因為那些公務員發現小孩狀況不對,最終仍將小孩送還主角,明眼人會批判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政府機關的公務員基於自身的「專業判斷」,而忽略當事人的最佳利益,顯然是流於菁英分子自以為是、無可置疑的專業判斷,與現實事件所造成的明顯落差。可見公務員一味秉持本位主義,忘記站在服務民眾的角度考量他們之難處,即成為依法行政的冷漠無情公務員。

中華民國自詡步入民主法治社會,卻克服不了社會低階層民眾發生的偏差行為,而凸顯出政府宣導法律條文、推行政策之力有未逮,底層民眾成為政府機關「自然」忽視的沉默族群;而考取公務員之民眾,本為逃離民間公司的剝削,內心即無存在為民服務之同理心,與民眾產生原本能夠避免的隔閡也就不足為奇了。

衷心盼望臺灣能夠有更多優秀導演,拍攝以客家話為主體的社會寫實電影,擄獲關心社會議題的民眾目光。

留言